国内
苗绣被誉为“穿在身上的史书”。对苗族同胞来说,有着特殊的意义。在过去,苗族先民曾多次迁徙,他们用针作笔,以彩线为墨,把越过的山川河流、经历过的纷争战乱绣进衣冠服饰。
杨文丽与“身上的史书”—苗绣
化屋村村民、苗绣技艺市级传承人杨文丽:由于没有文字,苗绣成为了苗族历史的重要载体。服饰上面的每一个花纹,都有独特的寓意。黄色代表黄河,绿色代表长江。七彩的颜色,代表苗族先民在迁徙的过程中,种植的植物颜色。服饰上绣的尖角,是战争时期女孩子绣的丈夫的兵器,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平安归来。刺绣也是每个苗家姑娘必备的生存技能,女儿小的时候妈妈给女儿绣,长大了之后女儿给妈妈绣,给婆婆绣,给一家人绣。
耳濡目染,懵懂少女成为苗绣专家
苗绣的制作工艺复杂,先要用纺纱机将新采的棉花纺成纱线,再用织布机织成布,随后还要经过开启织口,引纬,打紧,染布,绣花等多道工序。11岁的时候,杨文丽就已经可以给自己做一套完整的衣服了。
杨文丽用过的老式织布机
杨文丽:小的时候,我妈妈会剪一块很小的布,每天让我和姐姐来绣。针常常会扎到手。那时候就觉得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呢?很烦!后来长大了才知道,从小妈妈教给我这个东西,对于我来说有多么的重要。
绣娘正在打造手工苗绣
在苗寨,苗家姑娘出嫁时都要穿上一身纯手工绣制的嫁衣。为的是缅怀故土,纪念英勇聪慧的先民。杨文丽清晰地记得母亲为自己绣制嫁衣时的情景。
杨文丽:我妈妈花了三年的时间,在灯光下面戴眼镜去绣。她有时候绣到很晚,绣到12点、1点钟左右她才睡觉。因为妈妈亲手给我绣的这个衣服,花了很多心思很多心血在里面,我觉得很幸福,但是又很心疼。
返乡创业,小作坊做成大工厂
2013年,高中毕业后,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,杨文丽走出大山,到浙江务工,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来到一家刺绣厂工作,一台刺绣机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。
杨文丽:有一次闲聊的时候,就问那个师傅说,这个机器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绣?那个师傅就说是啊,你想绣一个人,想绣你自己都可以。我就画了我们苗族的小的一个纹样给他。直接就是一两分钟的时间吧,就把我画的那个纹样全部绣出来。我就对这个机器感兴趣了。
高效生产的刺绣机
深受震撼的杨文丽开始思考,是否可以买一台刺绣机,自己创业办刺绣厂,何况家里还有挂念的父母。2016年,杨文丽和丈夫揣着6万块钱回到家乡,购置了一台二手刺绣机,开设了自己的刺绣工坊。
不幸的是,这台二手刺绣机用了不到一年就报废了。
杨文丽:没办法,我又出去打工。这次我要买,我就要买新的。后来,在2017年在外面又买了新机器回来之后,我们的转运就从这里开始了。
在新机器的助力下,他们开始接二连三地接到订单,生意很快有了起色。杨文丽也开始尝试转换思路,找到新方向。在新仁苗族乡的市集上,一块绣片市场价也就几十元,而一件成衣的售价在1000元以上。如果直接销售成衣,会不会更好?但不擅长制作成衣,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道坎。
-
浙江乡村收藏家“搬砖”十余年:千
2024-12-22
-
科技交响乐组曲《交响编码》在京上
2024-12-22
-
专家、创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论新时
2024-12-22
-
导演大飞携《异乡来客》回到家乡山
2024-12-22
-
专家:家庭雾化治疗应规范 首诊或
2024-12-22
-
创胜系列数据库添加子游戏脚本
2024-12-22